首页>公益项目>百仁支教>项目详情>支教故事>支教故事
怀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19年07月19日

支教是件苦差事,尤其是我们这种“三支一扶”外的“民间志愿者”。抛下三千繁华,背井离乡,来到这深山边地,做个苦哈哈的教书匠。


等到出山时,既没积蓄,也没盛名,工作或升学考试也不会额外高看你一眼加个几分。


图什么?从名利上说,真没啥可图的。但我们所图的,更大。


001.jpg


与其他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工作不同,支教是一份以“利他”为出发点的工作。


谁年轻时没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呢?只不过后来大多数人能改变自己就善莫大焉了。


支教者也是这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不作大恶,尽量与人为善地活着。


但吃饱喝足之余,总有些不甘心地想: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做得更多一点呢?


支教提供了这样一个能力范围之内的契机。

 

我们是在逐利时代长大的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求名求利是合情合理的常规操作。


支教这种工作却是“反常规”的,它将名利收入尽可能地剥离掉,还要求你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也难怪局外人要么对支教者竖起大拇指,要么将支教者视作怪胎。


可为什么大多数支教者都能将工作完成得不错,并乐在其中,甚至乐不思蜀呢?


答案很简单:怀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支教需要的“出世心”,不是出家人的“出世心”。


无论外界把“支教”包装得如何伟大、高尚,其本质上就是一份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工作而已。拿着原来薪水的零头,做着比原来工作更繁琐的事情,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与开拓创新精神。


所以,我们不是跑到深山老林里隐居甚至出家的,而是去干活的。能不能把活干好、干得有幸福感,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有这一颗“出世之心”。

 

如何保持“出世之心”?说白了,就是别忘了你为何而来。


为何而来?为学生而来。


只要始终牢记,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学生的利益,那么,即使工作虐人、人际关系伤人、生活条件恼人,我们也能一笑释然。


002.jpg


教数学的体育老师,为了让学生打上正规的篮球,红着耳尖厚着脸皮带学生们去村委会蹭篮球场。一开始人家不理解,甩白眼,但耐不住这位老师软磨硬泡,不好意思开口赶人。久而久之,大家混了个脸熟,竟也习惯了,甚至还跟学生一起打比赛,而学校也有了一支正规篮球队。


从北方来的支教老师,与这边的湿气犯冲,一年四季身上的疹子就没断过,吃药打针都不见好,梦里都在吭哧吭哧地挠痒痒。嘴里三不五时就喊着“痒死啦!不干啦!我要回家啦!”但一年过去,人家还是在三尺讲台上站得不动如山。


有洁癖的小公举老师,刚进村见到黑不溜秋拖着鼻涕的脏小孩,脸上的嫌弃与不适是藏不住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村里走家串户了一阵子,竟然能允许这帮脏小孩爬上身,玩自己香喷喷的头发,也能贡献出肥皂和洗发水,带着他们去水龙头前洗白白。


一切“皆可皆可”的佛系老师,在教室里站了两个月后,突然觉得“一切皆不可”了。像是一株蔫苗逢了甘霖,上蹿下跳,愣是把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从冷宫里放了出来,甚至还办起了广播室、电影室等等,简直精力爆棚。


003.jpg


想着来大山里修身养性的老师,几堂课下来,被学生气得当场罢课。结果不到半天,就被学生送来的小纸条和野花野果哄得眉开眼笑。后来的日子里,类似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总在上演,只是次数越来越少。现在只要老师在讲台上突然闭嘴,学生也很默契地慢慢闭嘴坐好。无论如何,这位老师也算是迂回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了。


还有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老师,为了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开始在朋友圈日更,打造支教“人设”,字里行间都是“快来捐东西呀”的明示。曾经疏于联络的土豪小伙伴也成了支教老师心中的“香饽饽”,主动追忆青葱同窗情,顺便不经意提一句:“我们这儿的学生没有画笔、没有体育器材、没有教具,许多孩子从学前班就要寄宿,衣服也都破破的,可惨可惨了……”

 

这就是支教老师的“出世之心”,牢记初心,不计得失,在其位谋其职,不在其位也要谋其职。


怀出世之心,所以能与世俗耐心周旋;做好入世之事,在贫瘠中发现美,在纷扰中自得安宁,勇往直前。


0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