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项目>百仁支教>项目详情>支教故事>支教故事
点亮心中那盏明灯——云南支教回访札记
2018年11月14日
本文作者:百仁慈爱 全文1066字,读完约需2分钟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北京百仁慈爱公益基金会首批长期支教项目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宝华镇落地。经过严格的考试培训,首批从六百多名报名者里选拔出的十位志愿者,分别补充到嘎他、期垤(dié)、俄垤三所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  

 

01.jpg

(当地学校校长和志愿者们)

 

三所小学的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当地周边有著名的撒玛坝梯田,但学校的硬件条件都比较差,普遍缺少床铺,两三个孩子挤一个床铺的情况非常普遍,停水断电时有发生,洗澡困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同时,三个学校都缺少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师资力量更是捉襟见肘,师生比约1:30(注:国家标准是1:23),教师平均周课时量将近30节。但这些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可爱的志愿者们,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很快适应了当地环境,并和学校老师孩子们建立起了信任,这对于他们一年的支教来说,很关键。

 

02.jpg

(志愿者们与90后瞿校长(左一)交流教学经验)

 

这十位志愿者,平均年龄24岁,一半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七位是云南本省,三位外省。他们在自己人生最好的年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那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什么是爱,什么是自尊、自爱、自律、自觉、自信、自强。

 

03.jpg

(稚嫩清澈的目光)

 

嘎他小学的志愿者赵建东,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地图,让孩子们了解世界有多大。志愿者朱丽莎、王晋辉,刚开学就去学生家里家访。一位哈尼族老奶奶独自带着五六个孩子,看到门口的老师时,失声痛哭。

 

04.jpg

(快乐地学习)

 

期垤小学的志愿者吴进永,家访结束时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悄悄留下了。志愿者张其超说,虽然用情多深,分别时就有多痛,但我在这里一天,就会用自己的全部真心去对待孩子们,不会去考虑一年以后的事。

 

俄垤小学的谭巧等三位志愿者更是和90后的瞿校长默契配合,开展多样教学,在班里推行积分制度,孩子们平常的积极表现都可以换取积分,学生可以用积分参加拍卖活动,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极大激发了孩子们踊跃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力更生”的意识。

 

05.jpg

(孩子们在课堂上)

 

此次回访,从志愿者们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爱的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地务工,大量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志愿者们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大哥哥,甚至充当了他们的父母角色。从细微的卫生习惯到礼貌用语,志愿者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为每一个孩子点亮心中的那盏明灯,开启他们对梦想的追逐之路。

 

06.jpg

(偶尔也会有心事,时常也会想爸妈)

 

脱贫,不只是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贫穷不是伸手的理由,让孩子们知道要靠自己,人穷但志不能短。这,才是我们坚持长期支教的意义所在吧。

 

07.jpg

(一起加油)

 

“说者千千万,行者万万一”,期待更多人同行,为边区长期支教项目贡献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