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项目>百仁支教>项目详情>支教故事>支教故事
【百仁再行动】支教札记:Day 4
2017年05月18日
本文作者:百仁慈爱志愿者  王子涵  李峰  方强  缪文凯  杨洁 全文3945字,读完约需9分钟

回到小时候关于科学家的梦

                                                             文:王子涵
 

图片1.png

 

图片22.png

 

上午九点三刻,在大都马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你们长大想当科学家吗?”在这里支教的叶老师问睁着大眼睛的同学们,教室里一片寂静,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热切而响亮的回答——对于这样意外的状况我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想当科学家呢?答案令人意外而又痛心:“不想读书了。”“太累了。”

 

在云南深山偏远山区的课堂上,虽没有城市重点小学为了保障升学率压力下繁重的课业,孩子们却在很小的年级就认定了读书是件非常苦的差事,在大都马小学好多学生都来自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他们对于学习有着天然性的忽视,虽然我们无法立刻改变历史原因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我们作为志愿者应如同萤火虫一样,运用自己微薄的光和热,默默做一些哪怕稍有改变的事。通过知识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为他们编织一个关于未来和远方的梦想。

 

图片2.png

 

下午,志愿者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内容是用准备好的彩色硬质卡纸、剪刀、胶棒来折纸青蛙。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与支教老师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他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一步一步去裁剪出自己心中青蛙的模样。
 

图片3.png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都是夜空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我们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去引导他们,去告诉他们读书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多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去探寻世界的奇妙。我们通过自己课堂上传递出来的欢乐,带着孩子们感受求知的乐趣,希望他们终有一天走出大山,将自己的羽翼变得丰满而强大。也希望他们在强大后,同样热心公益事业,将仁爱的接力棒传下去。

 

我们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走得太远了,而忘记自己为何出发,传递爱与希望,我们在路上.......

 

在金平,洗礼自己

                                            文:李峰

 

只有聆听,才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只有凝视,才能看到更多的美好;只有经历,才能感受到更多的淳朴。

 

来金平之前,我以为我能给孩子们带来外面的新鲜事物,来了之后,却被孩子们的善良、淳朴、真实深深打动。

 

来这两天了,发现这里的饭菜是不变的:南瓜、白菜、酸菜之类,配上一点米饭。我就问同学们,“每天吃这些会不会觉得腻啊?”“肉这么少,你喜欢吃吗?” “很好啦已经,家里没有钱,爸爸妈妈都是种田的。”这样质朴无华的回答让我一度哽咽,在他们的世界里面,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苦与不易,有的是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每天面对单调的饭菜,他们没有抱怨自己吃的不好,而是知道父母的不易。

 

图片4.png

 

虽然只呆了两天,我也发现,云南省金平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较艰难:这里交通闭塞,通往最近的村,驱车也要半个小时,所以学生们大多住读,二三十人挤在狭小简陋的木板床上,房间里潮湿阴暗。但即便这样的环境,也常常看到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没有丝毫不满与抱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给孩子们分发上课要用的颜料时,吃惊地发现他们用很小的力气只敢挤一点点,深怕一下子挤多了。上完课之后,会发现其实颜料剩得非常多。我就好奇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多挤一点儿?”“我没有见过这个东西,要省着用。”

 

我们因为拥有,所以以为一切理所应当,一切就应该是这样的,大到电脑器材,小到纸张铅笔。但我们早已习惯的东西,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遥不可及。

 

有时候,我深深感觉到无力与失望——自己没有办法来改变这一切。但又觉得其实我们来这里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器材,而在于给他们在内心深处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为美好明天奋斗的动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迈出了小小一步,汇聚着微小的水流,期盼终有一天能成江海。

 

时光虽短,回忆却长

                                                文:方强

 

时间总是喜欢悄无声息的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转瞬之间,今天已经是我们来到金平县的第四天,共计七天的支教时间也已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悄然过半。今天笔者授课的地点是111昆钢希望小学,授课内容是教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们打篮球。在校长(即原体育老师)的协助下,积累了两天经验的我感到非常顺利:首先带领着孩子们进行一些十分必要的热身活动,以便尽量打开肢体关节,减少运动受伤几率;随后便相继为他们讲解和演练单手运球、左右互拨运球、投篮、三步上篮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讲解完毕后便是他们的自由练习时间。孩子们对篮球非常有兴趣,练习得很卖力。在他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中,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般稍纵即逝。

 

图片5.png

 

大都马小学的顾校长与111昆钢希望小学的黄校长都可谓是青年才俊,但二人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却极为不同。顾校长在管理学校时走的是温和路线,而黄校长则走严厉路线。这两种路线虽然运行轨迹大相径庭,但是其初衷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给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两者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在黄校长的严厉管教之下,孩子们在上课期间能够认真执行老师下达的指令,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而大都马小学的孩子们在体育课堂上是完全放飞了自我。是否服从老师,并不是判断教学和管理的成功标准。

 

111昆钢小学的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比较丰富。每天晚饭过后都会举行朗读活动。届时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都会搬着凳子并排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大声朗读语文课文。如今正值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这段时间里在晚饭过后都会增加舞蹈排练和合唱《童年》排练环节。昨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孩子们的舞蹈表演,被孩子们的表演所深深折服。这些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图片6.png

 

大寨乡以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居民为主,因此其辖下各村小学的学生们也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尽管现在还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能与我们进行较为顺畅的交流,知识与视野也都极为有限,但是他们都在刻苦地学习普通话,都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书本中的营养,都在努力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属于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我愿带你们了解世界

                                                    文:缪文凯
 

今天在新发寨小学上课,担任的是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自然科学老师。学校没有实验器材辅助教学,仅有一块黑板、一方讲台。

 

大约是对自然课和支教老师的好奇,还没走进教室,就看见学生们一个个伸着脑袋张望。见我拿着地球仪和地图走来,他们兴奋的叫着:“老师来啦!老师来了!是地球仪”。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讲,地图、地球仪这些原本最为普通的基础教具却是很新鲜的内容。看他们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也被这迫切求知的渴望感染了。忍不住想立刻把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他们。

 

图片8.png

 

课间,学生们追着问:“老师,下节科学课什么时候上啊”我说:“过几天我们还会再来一次。”孩子们说:“明天不来吗?只有一次了吗?”听了他们的话,我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学生们对自然科学如此兴致勃勃,难过的是行程过半,时间有限。

 

午饭时间,学校有自己的食堂,学生们排队打饭。一荤一素一汤,打完饭三五成群,蹲成一片儿,场面很是壮观,有的孩子还没有食堂桌子高就开始双手举着饭盆打饭,相比城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龄小孩,他们的独立让人钦佩而心酸。

 

图片9.png

 

餐后在办公室里与学校老师聊天,了解到农村教师的艰辛与不易。新发寨小学学生151人,老师7人,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早自习开始,晚自习八点结束,7名老师中6名为年轻女性,其中除了2名老师已经结婚,其余4位老师均是单身,感慨“找不到对象,哪里有时间”,并且由于交通过于闭塞,她们只能住校,一学期可以回家一次,可以说是真正坚守在大山里,时间都献给了孩子。

 

乡村教师的难题与选择

                                                   文:杨洁

 

图片10.png

 

111昆钢希望小学有三位教龄超过30年的老教师,其中谢老师在111小学已经执教22年了。在他眼里,多年教育中最难攻克的是语言障碍问题。—部分哈尼族的父母不会汉语,孩子们互相以民族语言交流,久而久之,便愈发不懂汉语。这对老师们的教学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参加考试被分配来的外地老师。直到现在,一、二年级仍要双语教学。好在已经开设了学前班,让孩子们在正式入学前提前感受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成功过渡、顺利入学。但即使如此,孩子仍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理解、表达汉语的能力才能提高。这期间,老师授课、交流等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得很吃力。这种情况在新发寨小学也有发生。

 

图片11.png

 

 新发寨小学从学前班到一年级共有7位老师,其中6名女老师,主要以外地考进的老师为主。这些老师都很年轻,30岁以内,所有老师都长期与另一半异地难以相见,并有两位老师已婚。其中一位老师S为曲靖人,小孩半岁大,主要由从老家来到大寨的S母亲照顾。S的丈夫在丽江当兵,每年7月回家团聚一次。学校照顾她的情况,没有安排她做工作更为繁杂的班主任,但她孩子、爱人、工作、生活多方照料还很辛苦。像这样近乎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庭又承担着工作任务的外地女老师并不少见。本地女老师亦是如此。老师H为哈尼族人,认为在这里工作主要难在家庭姻亲的传统礼数上。哈尼族大部分家庭依旧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比如妇人不能与公公同桌吃饭,必须一直在边上站着。H记得冬天天气寒冷,家里人正围着火盆取暖,爷爷若同来,母亲每次都须起身离开,或前往朋友家呆着。从前大寨附近的哈尼族女性,有些小学毕业就嫁人了。现在读完初中、高中,十几岁女孩嫁人的情况也不少。H家附近一个女孩14岁时就嫁与一个28岁男子,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现在班里的情况是男生多、女生少。义务教育已经让绝大多数孩子们都能读书,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无法一蹴而就地改变他们固有的思想。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本地人老师还是外地人老师,都想达到在这里教学三年的要求后便参加考试离开,前往更为发达、开放的县、市。

 

各位老师的难题在于教育,在于家庭方面。他们是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伟大实践者。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在近几年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不方便等原因的影响,愿意去乡村当老师的人仍然很少。然而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对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乡村教师们充满敬意。

 

图片13.png

 

图片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