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项目>百仁支教>项目详情>支教故事>支教故事
短期支教对孩子是否是一种伤害? ——渡口小学支教有感
2016年05月25日
本文作者:百仁慈爱志愿者  林伟 全文2744字,读完约需6分钟

 

笔者近日在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大寨乡渡口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期支教。从支教开始就希望用自己的笔触去了解这个村落,走进当地孩子的心灵,在各种媒体平台也进行了相关的温暖呈现,很多人可以理解支教的行为,也理解短期支教的一种无奈;质疑者同样也有,认为短期支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何为短期?

 

何为短期?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亦或是一年呢?相反何为长期呢?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呢?本身支教是一种公益行为,并不存在任何一个时间的界定,很少有公益组织去限制志愿者对于支教或者其他公益行动的时间问题,这些都是基于一个志愿者自身时间的调配。听当地老师说过,这里以前也有来过很多志愿者在边疆地区服务,有的来自国外还有的还是各大其他高校,甚至一些上市的企事业单位也同样来到这里进行短期的服务,姑且不论这些人为了服务的目的是什么?起码是来执行了这样一个社会义务,这是值得赞扬和推崇的。我们社会的朋友总是怀着目的性去做一件事,当人们做好事的时候总认为这人有目的,用鄙夷的眼光去怀疑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是一个人的品德。为什么这些人不是质疑者的镜子呢?去省视自身不是更好么?

 

支教地点:大山深处与梦想灵光

 

 

渡口小学成立于1994年,学校位于金平县北侧,距离金平县区约70公里。学校学生来自于渡口委会所属的6个自然村,有彝族、瑶族、壮族、傣族、苗族、汉族等6种民族的孩子就读。有在校学生15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5%,现有教职工8人。学校地处低海拔地区(海拔150米),气候炎热,这里的村民思想比较落后,土地较少,经济单一,人均年收入2200元左右,属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这里的多数孩子刚上学前班时连汉语都不会讲,也听不懂,经济不发达,家里孩子老人多,负担重。 

 

 

 

 

渡口小学的教学楼是1994年建校时建盖的砖墙瓦顶的简易房,宿舍、操场等破旧老化,孩子们多数只有一套当季的衣服、鞋子,脏了、破了就只有换秋冬的衣服,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有着一群品学兼优的孩子们,她们习惯良好,成绩优异,按年级班级排名基本在全乡前列。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如是说:“现在很少有这么听话懂事的学生了,如果我的存在能让她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文化,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些边疆的孩子们。”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钦佩不值得我们去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这里位于大山的深处,今日我上了两节英文课,这里的老师大多没有教授英语的经验,孩子们也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这样的英语启蒙笔者认为是必要的,可以让大家看到山外的世界。大山不仅仅阻断了地形的差异,也同样阻断了孩子们与其他地区的有效交流,我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有的同学都沉默了,有的同学说金平,有的同学说蒙自(这两个地方都是附近的城市),或许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或许这一辈子就是跟父辈一样面朝土地背朝天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更让人心酸的是,这些孩子离开村子去城市的目的一般都是因为生病或者短期在城市逗留。诚如专家所言“短期支教的主要任务是播下希望的种子,给孩子们一些外面世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孩子们说英语的热情很高,大家会在这种“好奇”的语言中找到一种乐趣,这样的启蒙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人生经历。他们需要这样的视野开拓,需要去面对不同的人去理解不同的文化,这本身并不是一种伤害,别有用心之人总会觉得支教往往就是一种炒作,试问:社会中人人都是这样的心之所想,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前进呢?笔者在第一天的教学中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从当初接到支教消息后就开始了学习各种英语学习的方法论,也请教了专业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同学给予最大的帮助,大家都因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埋头苦干,我觉得这本身就是青年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出力,为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上的人们去践行理想,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何为伤害?

 

往往很多人认为短期支教的行为存在伤害是因为支教老师的离开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创伤,这是其一;其二认为支教老师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对于教学上面给孩子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笔者曾经在网络看到一篇文章,名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希望你们不要来支教了》,内容阐述了支教志愿者给予孩子们带来的种种教学上还有心灵上的一种伤害。假使这样的文章成为了准则,人人受其影响,那么今后还有谁愿意做志愿者?社会的边缘地区如何成为可能?首先,笔者来到这里以后,当地的老师都是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方法论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支教志愿的团队有很多也是有教学经验的,诸如笔者曾经是一名历史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进入到学校给师生不仅仅带来了新鲜感,更多可以感受到经验的创新和教学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其次,如果说志愿者在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孩子们,这些孩子们心里我想不是伤害,更多的是难过,这种难过是带有情感的,而不是一种痛苦的,从人的主体来说这并不是一种伤害,而是另外一种的幸福。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段短期的师生缘分,从此你的生命中有一个我,我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个你,两人彼此成为人生挚友甚至人生导师,何谈这种支教是一种伤害?最后,一周支教后离开孩子们会难过,那一年支教后离开难道孩子们就不难过吗?我觉得我们要尊重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支教的志愿者们,如果你们不能亲自去帮助那些学生,至少不要让你们的言论影响到其他想去支教的善良的人们。

 

如何将支教延续才不是伤害

 

在教学上,我觉得我们志愿者可以与学校的老师协商做一个支教教师教学档案的备注,这一批志愿者必须要将每个班级的授课情况,授课的内容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归档,等到下一批志愿者来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对接工作,告诉下一批志愿者们在上一批的支教志愿者讲授了哪些内容,这样在教学上就有一个承接,新的志愿者老师心里就有一个谱知道如何去教学。当然,平时的复习和课堂的复习工作也是不能缺失的,保证孩子们在知识上的掌握和把控。支教的方法论还有很多,等待许许多多希望献出自己一己之力的朋友们去努力完善,然后把爱心一直传承下去。这样的行为难道不觉得是一种很幸福的事吗?

 

 

最后,用专家之言结束此文,“如果支教的原动力只是停留在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给都市生活的人一种异域体验,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更像是慈善之人被慈善了”。真正要考虑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不应该只是对外界生活方式的羡慕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而应该考虑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正的希望,这一切,是建立在真正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的。毕竟,人性的悲悯是所有人都逃不出的生存窠臼,所以,不要把享受了现代文明的自己当成救世主,也不要把孩子们看作可怜的对象,要知道,他们从本质上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真正缺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和陪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真正能带给他们的,是尊重、信心和信念!

                                                  2016年5月23日于蔓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