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项目>百仁支教>项目详情>支教故事>支教故事
中越边境支教的践行与反思
2016年06月10日
本文作者:百仁慈爱志愿者、中国村落研究所研究员  林伟 全文12692字,读完约需28分钟

基于云南省渡口小学支教的参与观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城乡和地区失衡,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各种旨在帮助西部和贫困地区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支教"活动不断涌现,汇流成蔚为壮观的重大社会行动,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机缘巧合,2016年5月21日,笔者在北京百仁慈爱公益基金的组织下有幸参与到云南省渡口小学的支教行列,为期七天的支教活动也提供笔者深入参与观察了这里的村落、教育、中越边境地区、政府组织,与当地的老师、学生、居民以及行政人员展开了不同的对话。由于有亲身经历,有很多切身体会,这样的参与观察经验触发了笔者的很多思考,也是笔者确定从学术角度认真探讨这一行动的原因所在。

 

 

一、支教地概况

 

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大寨乡渡口村属于山区。距离大寨乡镇40公里, 国土面积4.77平方公里,海拔380米,年平均气温31℃,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香蕉等农作物。有耕地874亩,其中人均耕地1.75亩;有林地4338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0户,有乡村人口741人,其中农业人口741人,劳动力5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4人。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49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运输、种植业为主。该村的主要产业为香蕉,主要销售往本县。2013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49.3万元, 该村正在发展无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香蕉产业。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村里的渡口小学,六年级到大寨乡小学就读,中学生就读到大寨中学。

 

 

渡口小学成立于1994年,学校位于金平县北侧,距离金平县区约70公里。学校学生来自于渡口委会所属的6个自然村,有彝族、瑶族、壮族、傣族、苗族、汉族等6种民族的孩子就读。有在校学生15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5%,现有教职工8人。学校地处低海拔地区(海拔150米),气候炎热,这里的村民思想比较落后,土地较少,经济单一,人均年收入2200元左右,属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这里的多数孩子刚上学前班时连汉语都不会讲,也听不懂,经济不发达,家里孩子老人多,负担重。渡口小学的教学楼是1994年建校时建盖的砖墙瓦顶的简易房,宿舍、操场等破旧老化,孩子们多数只有一套当季的衣服、鞋子,脏了、破了就只有换秋冬的衣服。

 

 

二、事件记述、动机与个体:支教行动的全过程记录

 

支教行动在渡口小学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开展的?在这样的一个行动中所有的事件是如何开展的?志愿者的个体动机又是什么?以志愿者YJ(全文出于对被访谈者的隐私保护,以下均用字母代替)为例观察一个志愿者在支教活动中的所有日常生活。

 

 

渡口小学的学生每天都寄宿在学校,小小的年纪就开始了寄宿生活,有的仅仅只有6、7岁,周一到周五上课,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就要来到学校,与父母离别。本应在父母怀里娇羞撒娇的年纪却开始了寄宿生活,一个月见不了父母几次。宣传板上写的一句话便是"读完九年书,不做辍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今日读书是奢侈,因为他们不知道明天自己还能不能有机会上学,只希望能够读完这九年义务教育那就是庆幸了。

 

 

本次支教的学下有两个:一个是渡口小学,另一个是沙依坡小学。笔者所观察的对象是渡口小学。在支教的前一天就与这个学校的校长以及老师们进行了教学课程的一些交涉以及教学任务的安排,并且安排了志愿者相应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志愿者所教授的课程分别是:美术、音乐、品德、手工以及英语课,并没有涉及重要的语文和数学课,而英语课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就安排了几节,整个上课的时间与平时一样,没有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而改变时间安排,孩子的作息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就是学校来了几个新老师。志愿者的课安排在三四节或者下午,原因我想是上午的一二节可能学生的精力相对比较好,有利于数学语文课的吸收。

 

 

(一)支教动机与个体经历

 

动机一词被广泛用于心理学领域,本文借用其基本解释: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经济学认为,人的任何决策都是有回报的,一旦其产出超过其回报,人才会去有动力去做一些事情,志愿者行为也是如此。在支教中存在哪些动机呢?

 

1、奉献青春,服务基层

 

对于支教志愿者典型事迹的宣传,越来越多优秀大学生的参与,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支教这一社会行动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极大地影响和促成了他们选择支教这条特别的青春道路。尽管对于研究生支教团选拔红利的批判声不绝于耳,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依然有志愿者在选择支教这条道路时,是怀揣着青年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诚如对于团队中的志愿者ZB所说“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受一下所有”......有的时候幸福真的不是高楼大厦,亭阁楼台,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露出牙齿的微笑。“志愿者ZL言”感同身受不止是跟孩子们吃一样的饭菜,觉得大碗青菜胜似山珍海味,志愿者们还在观察、思考,他们直视真实的山区教育状况,承认自己的力量微小,却能始终怀着希望与激情。真正的理解,是把自己放在跟孩子们平等的位置,喜怒哀乐并无不同,生命价值也无大小之分,他们也是自己的老师。在笔者看来,支教的动机应该抱有纯粹的心灵,不应该有任何的杂念,支教应该是“支教的主要任务是播下希望的种子,给孩子们一些外面世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声誉回报,镀金自身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支教是一种很好的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一些自身的利益需求,例如求职的机会,升职的机会,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或者给自己的公司、企业甚至自身镀金以获得社会的声誉。在社会上,逢场作戏,沽名钓誉的支教也很多,这样的人也存在,虽然人的内心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人的本身所追求的利益却有其现象,这样的例子在社会上枚不胜举。这里不做过多的扩张,希望在每一次支教背后我们都可以从人的本身出发,去做一些纯粹的事情,以得支教真谛,为更多的地区服务,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二)志愿者一天的生活——以志愿者YJ为例

 

志愿者YJ来自于一研究所,在校研究生。笔者对其一天的工作进行观察,以渗透当时志愿者们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的态度。在渡口小学,志愿者YJ的教授课程是美术,主要教当地的学生刮画和中国水墨画。

 

 

每天清晨,YJ必须在七点左右起床,整装出发用餐,这个镇上的早餐店有大概三家,当地的主要早餐是米粉、米线、豆浆油条包子等,而当地的米线和米线尤为特色,分量十足,肉是用高温油炸过火形成一种外酥里嫩的食物,铺成于米线之上,价格在6~10元之间,YJ大概吃6~8元的分量。在吃过早餐后大概在七点半左右就要就要驱车上山,这个学校位于半山腰,车程大概在十分钟至十五分钟之间。到了学校之后就要准备学生的美术课用具,每天的课程量在2~3节课之间,而水墨画又尤为繁琐,需为学生准备好两种不同的毛笔、墨汁、调色盘、颜料、半生半熟的宣纸以及水桶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准备就要在课前准备好,往往这样的一节课下来都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都达到了三个小时。

 

 

上午一节课主要讲水墨画,教学生们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小动物以及要求学生自己天马行空想象,会讲一些水墨画的基本原理、基本画法等,并且有时候需要手把手与学生们互动。对于这样的美术课学生们显得十分好奇,热情高涨,YJ也成为学生们心中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在离别的时候收到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手写信。在午餐时候,YJ与当地学生的学生一起吃饭,学生是没有桌椅坐着吃饭的,一般都是蹲着或者到处站着吃,YJ也与学生们一样,吃一样的饭菜,有时候蹲着有时候站着,这样一天下来,几乎都是以站姿为主,而当地的老师对于这样的情况有的已经坚持了9年了。

 

 

吃过午餐后YJ会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谈,听这些孩子讲他们的故事,说他们自己的家庭,有的会讲一下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给YJ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支教札记中记"三年级何芬的主题人物是她的妹妹。何芬家里五口人,和父母、弟弟住在一起。妹妹和爷爷奶奶住在老家。房子旁边有个流水的水龙头和水池。原来妹妹在老家没通自来水,下周爸爸回去修水管。终于要有自来水啦!妹妹的生活会更方便一些了,好想她!一年中寒暑假见两次,暑假快一点到就好了。虽然何芬显得有些害羞,但是丝毫不影响她对妹妹喜欢和想念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札记中被记载了很多,YJ被这些孩子们所触动,"其他孩子们的作品也都非常棒。是自己的朋友、生活场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力绘制而成的。平凡的我,向这些美好折服。"而在下午,上课时间是1点开始到2点40结束,放学后学生就自习,YJ会留下陪孩子闲聊或者玩耍,然后在三点半左右下山,在下山后还会进行相应的一些田野考察工作,考察当地村庄的情况,与当地的村委会成员和居民交流,就一些问题进行自己的询问,大概在五点半到六点左右是晚餐时刻,这个时候会与同伴们交流自己一天的教书体验,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组织者之间都有不同的对话与交流,这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形成了温馨的氛围,YJ同屋的女孩是Z,这次的支教活动给二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后在吃过晚餐后,YJ会跟随团队在附近的小镇溜达几分钟,由于这里天天下雨,在刚来的前几天大家都是吃完了就各自回屋交流或者整理一天的心得感悟。在晚上八点开始,YJ就要对自己的一天教课情况进行回想、反思,并且形成相应的札记,再整理一下图片等就要到凌晨了,最后还要准备第二天上课的道具和教案,平均每天都是凌晨一点左右睡觉,而第二天又开始了新的循环,在渡口小学的所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都是同步的,不是离散的团体,而且与渡口小学的师生同吃,如果学校有地方睡觉,我想同睡都是可能的。而志愿者每天都是在这样的时间下进行支教活动,YJ只是一个个案,反应的是整个团队的事实。

 

三、组织者、接待者与渡口村政府:支教团队的外部力量是如何可能的?

 

这次的活动主要由北京百仁慈爱公益基金会组织,其成立于2016年1月4日,践行“助老助学、扶贫济困、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理念。目前,百仁慈爱的主要公益项目包括:大西部贫困地区支教、资助孤寡老人、慈善拍卖。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百仁慈爱发起的以关爱大西部贫困儿童教育为宗旨的系列支教项目,主要是为西部贫困地区种下知识的种子,为孩子们带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上的帮助。诚如这次组织所发起的宣传:我们将携手完美世界员工公益基金、全球青年领袖实验室,将支教活动打造成公益品牌项目,吸引更多的青年了解、关注我们的平台。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持续加入支教扶贫的行列,一起努力,去唤醒山区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树立在未来建设家乡的信念。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各地和各界爱心人士不断探索的命题。这也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来自己于此次活动组织方微信平台的号召,在笔者心里激起涟漪。可以说这样的号召在社会是有影响力的,并且能够引起许多的共鸣,也就是在这样的组织者组织下,这次的支教活动才得以开展和运行。NGO组织的公益支教活动到底可以走多久?并且如何在社会更好的开展?如何抵消社会群众内心的质疑,然群众放下偏见更好开展公益活动,在我看来是所有NGO公益组织应该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次的组织者管理着多有的志愿者,并且沿途的生活起居都在其料理下进行,松紧有度,在教学法上面给予志愿者很大的空间发挥,外部的公关层面安排妥当,并没有过多的形式主义,注重学生个体与学校本身的保护,从教育本身的教书育人出发,将这次的边境支教成为可能。

 

 

作为支教活动的接待者是金平县当地的行政人员,对于支教团队的到来,他们的态度与意见又是如何?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支教的团队是如何深入到乡村的小学?作为当地的教育局人员X认为:支教活动是一个爱心的体现,是你们一种真情的付出,更是一种体验和交流。对于山区学校、大山中的孩子,十分需要,也非常欢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落后,思想意识低下。教育的改变首先是思想的改变,是知识的改变。支教活动带来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思想的碰撞,对于孩子是好奇,好奇对未来的憧憬;对于教师是一种力量,一种学习的力量。从支教老师身上学习,学习先进的东西,学习你们的态度,学习你们对他们的肯定,更让他们坚韧。边疆教育需要你们的引领,需要更多社会的关注,需要更多志愿者长期坚守。希望带来的不仅仅短时间的感动,而是长期的关注,长期的关爱,期待看到孩子们一步步的成长。

 

 

在渡口村委会,我们见到了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M,在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这个村子没有什么资源,我刚来这个村子才两个月就已经了解这个村子的大概情况,因为与我之前待过的几个村子差不多的情况,我们当地主要种植一些菠萝、芒果、荔枝等热带水果,土地承包给一些外地人种植大面积的水果,这边的居民收取一些租金,这个地方的人有点懒,比较喜欢赌博。”M书记让我大概了解了当地情况,两个小时的对话让我看到这个精干的书记形象。而对于志愿者的到来,M书记认为“我觉得对支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对于当地的教育也有相应的作用,但是唯一的不足是这么短的时间能够给当地的孩子带来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喜欢上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走了,这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对于当地的教育我觉得还是投入不足,待遇不好,师资力量差别特别大,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老师,这对于孩子来说受到的教育会差很多。

 

四、师者与习者:当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矛盾

 

 

渡口小学有教师6人,学生149人。笔者在这里采访了学校的两个教师T和G。而他们来到这个学校的缘由都惊人的相似,让我感到女性层面的一种坚韧。T在我访谈的时候说:“我2007年调入渡口小学的,我和他谈恋爱有8年了、当时我是在临沧教书,2007的暑假我告诉他如果在暑假的一个月里我的工作他调不来金平的话。我们就分手了,我随口说说,他论真了,于是真的一个月时间调过来,当时我还想他的本事真大啊!让我不知所措、谁知道来了才知道、金平真的缺教师啊,真的那么落后。这些老师们的情感故事也都渗透出了乡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无奈与不平衡的特征,而在这样的边境地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矛盾,G说:“说实话上大学的时候也想过去做一名山村教师,去西藏支教,但是只是想象没有勇气去实现!第一次来这个地方是为了看男朋友,就是现在的老公,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破烂的学校,他当时在的那个学校跟我们学校差不吧,第一次走进他们的课堂,孩子们纯真可爱的笑脸,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吸引住了我,我的心底又一次萌发了到这个地方做一名老师,也是这一次改变了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就从这开始了。我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注定我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找到用武之地!后来大学毕业了,因为距离太远老公说他想辞职去昆明找我,想到了孩子们的双眼,既然注定要选择,那我就牺牲我自己,就当支持老公的事业!这样即实现了我的另一个梦想,也不用牺牲老公的事业,我们还可以一起在这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唯一遗憾的就是离家太远,离父母太远基本属于照顾不了的那种,但他们也很尊重我的选择!

 

 

当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粘合性的关系,每天都聚在一起,所以学校的学生几乎所有老师都认识,学生们的存在感很高。被问及与学生的事情的时候,G老师讲诉了几件他与学生之间的事情。最感动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2014年10月份的一天,那几天我生病了嗓子疼的厉害,那天我走进教室,我们班一个小女孩拿了一个大大的橘子递给我,然后奶声奶气的说:“老师给您吃这个,吃了它您的嗓子就不疼了!”虽然我最后还是没吃那个橘子,但是孩子的贴心让我觉得心里很暖;还有一件就是2015年3月15号早晨。早上第一节课刚下,我没出教室,坐在座位上看书,一个小男孩跑到我的桌子边上,突然对我说:“老师,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改掉了不爱写作业的坏习惯。"你知道么,我瞬间石化了!”而对于支教志愿者的到来,G说:“我也很高兴你们能来,可以替我们分担一周的课时,我也放松一下,平时每天都是上课。”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支教对于其平时工作量的分担具有帮助,并且能够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

 

 

对于学校的学生们来说,志愿者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一个学生在离别的时候,手写信上写道:“谢谢您,教会我们做人要大方,不要害羞,还要谢谢您教会我怎么写英国字。希望你下次来的光临我们学校。但是到那个时候我们五年级已经转去另一个学校。其实我舍不得你走。”短期的支教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这些孩子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一个学生说:“北京那里美吗?你去过天安门广场吗?你去过万里长城吗?还有天坛、故宫、被摧毁的圆明园,你都去过吗?”而在周五的家长们来接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意外被家长A问到:“你们新老师来了,孩子们应该很有新鲜感,你们是哪里过来的?什么时候走?以后还会来吗?”确实,在我们离开后,这些孩子们怎么办?他们会因为我们短期的介入产生什么的内心世界?

 

 

教师的情感层面渗透了当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学生多,老师少的现象严峻;教师与学生之间,志愿者与学生、老师之间都充斥着某种关系,一种力量的介入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奇妙的。

 

五、反思与冲突:被介入后的渡口小学

 

(一)学生的角度:伤害与被伤害之间

 

往往很多人认为短期支教的行为存在伤害是因为支教老师的离开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创伤,这是其一;其二认为支教老师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对于教学上面给孩子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笔者曾经在网络看到一篇文章,名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希望你们不要来支教了》,内容阐述了支教志愿者给予孩子们带来的种种教学上还有心灵上的一种伤害。假使这样的文章成为了准则,人人受其影响,那么今后还有谁愿意做志愿者?社会的边缘地区如何成为可能?首先,笔者来到这里以后,当地的老师都是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方法论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支教志愿的团队有很多也是有教学经验的,诸如笔者曾经是一名历史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进入到学校给师生不仅仅带来了新鲜感,更多可以感受到经验的创新和教学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其次,如果说志愿者在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孩子们,这些孩子们心里我想不是伤害,更多的是难过,这种难过是带有情感的,而不是一种痛苦的,从人的主体来说这并不是一种伤害,而是另外一种的幸福。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段短期的师生缘分,从此你的生命中有一个我,我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个你,两人彼此成为人生挚友甚至人生导师,何谈这种支教是一种伤害?最后,一周支教后离开孩子们会难过,那一年支教后离开难道孩子们就不难过吗?我觉得我们要尊重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支教的志愿者们,如果你们不能亲自去帮助那些学生,至少不要让你们的言论影响到其他想去支教的善良的人们。教授L认为:“如果支教的原动力只是停留在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给都市生活的人一种异域体验,那么,是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更像是慈善之人被慈善了。真正要考虑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不应该只是对外界生活方式的羡慕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而应该考虑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正的希望,这一切,是建立在真正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的。毕竟,人性的悲悯是所有人都逃不出的生存窠臼,所以,不要把享受了现代文明的自己当成救世主,也不要把孩子们看作可怜的对象,要知道,他们从本质上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真正缺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和陪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真正能带给他们的,是尊重、信心和信念!”

 

 

教授H认为所言:“短期支教的主要任务是播下希望的种子,给孩子们一些外面世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在伤害与被伤害之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去弥补这样的现象。”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理念的实施与推行,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检验其正确与否及其可能性。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给贫困地区带去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其效果难以显示和发挥。那么支教与以后的教学承接应该如何衔接?怎么样把这一份爱心传承下去又不让孩子们受到伤害?在笔者看来,对于支教团是否完善了偏远地区的地方教育体系,关键是看支教团是否真的进入到了地方教育体系内。支教老师始终被认为是“外人”,终究是要走的,很难进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即便是进入体系内,也是游荡在体系的外围,很难完全进入地方的教育系统核心,从所承担的课程、教授的班级、学校安排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几乎不承担主课、不带毕业班、课余任务多、授课临时性,原因在于当地的师资力量的相对饱和,支教者并非专业教师、时间短,但他们没有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而在教学上,我觉得我们志愿者可以与学校的老师协商形成一个支教教师教学档案的备忘录制度,这一批志愿者必须要将每个班级的授课情况,授课的内容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归档,等到下一批志愿者来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对接工作,告诉下一批志愿者们在上一批的支教志愿者讲授了哪些内容,这样在教学上就有一个承接,新的志愿者老师心里就有一个谱知道如何去教学。当然,平时的复习和课堂的复习工作也是不能缺失的,保证孩子们在知识上的掌握和把控。支教的方法论还有很多,等待许许多多希望献出自己一己之力的朋友们去努力完善,然后把爱心一直传承下去。

 

(三)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之间

 

志愿者YJ在其札记中写道:社会新闻的环境也是这样罢,一个事故最开始发生时关注度很高,但没过几天就淡了。其实很多事情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环境设法得到改善,才能改变盲目地对社会“伸手要钱”这种方式。扶贫不能光改善外环境,钱用了就没了。内部的产业链没有搭建起来,就只能一直死循环。在这艳阳高照的蝉鸣四起土地上,我们一起重新审视,做一些长远有意义的事。

 

 

学生卫生健康问题。在学生宿舍我惊讶地发生很多学生的床上还有厚棉被,有的学生不会铺床单就乱成一团,我问教师T:“为什么这些孩子的父母都不来收拾一下呢?”T说:“有的孩子家长他们都很懒的,一年来不来几次的,有的都没有来看过学生的。学生的宿舍条件很差,瓦片房,下雨的天气是当地最凉爽的时候,可是宿舍还是很闷热,而宿舍因为层高问题根本装不了电风扇,更不要提空调了,所以夏天非常闷热,屋内一股气味,学校没有围墙平时睡觉都要锁门,怕外面有人进来偷窃,厕所距离寝室有100米的距离,微黄的灯光,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一年四季洗澡都只有自来水,在一个距离宿舍不远的小屋子;孩子们有时候渴了就直接对着门口的水龙头直接喝。”

 

学生心灵健康问题。渡口村属于贫困县,但是这里赌博风气重,有的孩子父母根本不做事,就是在家里赌博,甚至赌博的金额都达到几十万,家长们爱摸麻将、爱打扑克,各种五花八门的玩法比比皆是,可是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孩子在校一周,回家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不说,甚至在父母这样的恶习下也渐渐学会了带一些扑克来学校,T老师说:“以前开家长会有的家长也是爱来不来,家长打扑克,孩子也跟着学,有的学生还会带来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们在学习上是不利的,对于孩子的心灵和性格、品质都是有一定影响的,难道这是要把孩子都培养成各路“赌神”吗?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村里的马书记对于这样的现象也表示很无奈,“这个村子地少人多,没有公共的文化活动,许多人只能靠赌博度日。除了赌博,这个村子离婚率高,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多,父母普遍结婚早,受教育水平低。”

 

 

为什么越穷的地方越爱赌博?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延续学校教育?有些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应该何去何从?孩子普遍得到的关爱偏少,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有的父母好赌成性,有的甚至有家庭暴力,孩子们内心所需的爱要从哪里来?笔者采访了当地的驻村书记M:“这个跟思想观念还是有关系的,我们这边的人,都不是很愿意出去打工,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少,举家迁出打工的更少;而有些地方不是通过扶贫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这里的县城每年的财政收入是2个亿,支出有30个亿,证明这个地方本身不适合市场化的东西,资源有限,交通不好,地理位置也不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你通过扶贫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居民V认为:“我们这里非常炎热,平时也做不了什么事,条件比较落后,土地都是承包给外地人做,收一点租金就可以了。”对于这些解释,可以看到,为什么有一些地方越扶贫,但是越贫困?或许经济的扶贫与文化的致富存在某种关联。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属于比较保守的思想,仅满足于个人自耕自居,个人的蝇头小利损害不得。仅仅只是依靠收取土地租金来养活自己,现在村子有的地方开始了土地流转,村民们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适应这样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尽量不形成过度依赖政府的模式。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村的贫困不仅包括经济贫困,也包括制度、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贫困,可以称之为“多元贫困”,涉及到经济状况,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市场参与程度,社会发展平衡程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扶贫,如何在思想给予真正的扶贫,教育的扶贫也很重要。把教育问题当成一种精准的方向着力进行打造,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要加入,再穷不能穷教育;其次,据当地书记说,村子没有任何的文化活动,村民们的文化活动普遍没有,所以以赌博为主的娱乐风气就慢慢盛行,教育手段教化群众的文化喜好方向的引导责任重大,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帮助。

 

(四)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边境教育问题

 

渡口村所在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与越南接壤,这些村民(村民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住民;一类为越南难民移民)中绝大部分民族属于直过民族,这些民族绝大部分都处于整体贫困和封闭状态。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边境沿线逐渐对外开放,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频繁。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对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渡口村所辖的芭蕉林原来就是五十、六十年代战争中的难民村,这个族群难民从越南迁徙而来,这里出生的孩子以前都没有自己的身份证,不能够参加中考,也不能参加任何的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考试,就在前两年,这里才逐渐放开了对芭蕉林村的政策管辖,这里的学生才逐渐可以参加中考和高考。鉴于此,笔者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进行一个假设,当地教育的不稳定性是否会影响边境当地的安全。对于加快边境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维护国家边境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1.安全隐患: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低

 

笔者在课下会文学生们关于自己民族身份的问题,很多学生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有说自己是汉族、哈尼族、苗族、瑶族等,但是对于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民族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当地的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涉及相关的知识和普及。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高。甚至班级有时候因为意见不合的时候,学生还会用当地话辱骂对方的民族身份,这给笔者很大的触动。学生群体对民族认同的认识如民族族源、历史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的认知,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也是对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辨别,这些都是产生民族情感和行为的基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体验,是在对本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学生群体因长期在学校场域里学习和生活,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习惯所同化,因为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来不同文化的引导,村里的赌博之风有时候就这样被带进了学校。

 

 

2.文化认同角度:多种语言教学的缺乏

 

在渡口小学,笔者遇到了一位十分可爱的小女孩P,小女孩完全不会讲汉语,只会讲瑶语,并且P的家里人都是瑶族,全部都只会讲瑶语。造成了P在教室没有什么可以说话的朋友,当地老师也不会瑶语,这样的孩子往往被一种文化隔离开来,显得十分孤独。好在有一个同学可以讲瑶语,上课或者玩耍的时候可以勉强做点翻译,P也因此跟这个懂瑶语的同学成为了朋友。面对这样两种文化不同冲击,但是又被孤立的个体进入了笔者的视线,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见了,但是确实值得深究。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开展多语教学和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遗憾的是目前云南边境地区的学校场域里,几乎没有条件实施双多语教学,对于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缺乏。而如果语言上的障碍解决不了的话,当地的学校教育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继而对整个民族教育都会产生影响。

 

 

3.教育不稳定性:教师的流动性大和学生求学的不可持续性

 

据当地的老师说,以前渡口小学的老师不止他们几个,有的老师来了没多久就离开了,有的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有的因为家庭因素,后面就纷纷调往其他城市教书育人,渡口小学的教师流动性不算特别大,但是在其他边境地区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村里的小学教师,一天到晚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以外就是几个老师互相聊天,生活比较单一,也造成了年轻教师流动性大的原因,这种流动性对于边境地区的教育安全也有一定影响。如果这种流动性加快的话,当地的乡村教育缺乏老师的现象就更加严重,学生在家自习,家长无暇顾忌;有的地方医疗设备差,学生因为生病就中断求学,或者贫穷等问题都会造成学生求学的不可持续性,这样对于边境的格局就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理性记录与感性总结:握别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渡口》

 

那我就与你握别吧,这个叫做渡口的地方,然后我会再轻轻地伸出手与你分别,因为我知道我对你的思念从此在这里生根,依稀记得门前白云漂浮的日子,恬静而又从容,山川亦是庄严温柔,静谧的红河在此流淌,日夜浩浩汤汤;那我就再一次与你握别把,这个叫做青春的地方,然后再轻轻地伸出手与你分别,时光在这里咿呀执着停留,年华从此在这里沉淀停顿,热泪在这里汇成了一条条晶莹的红河;那我就与你握别吧,这个叫做友谊的地方,然后我会再轻轻地伸出手与你离别,我与你只能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这里我找不到一艘船把你们驶向快乐的地方,渡口的阶梯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把我的思念留下。那我就把回忆与祝福别在胸前吧,因为我知道,明日,明日又再一次成为你我的远方。

 

我们不能流泪,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快乐的诗篇。我要记住放学奔跑的脚丫,在田垄山野肆意任性,在没雨的日子与同伴牵手漫步在田间小路,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你们玩耍的样子我又想到满脸米粒的自己。快乐是无价的宝石,看到你们,那些曾经的舟车劳顿顿时化成了一个个明媚的春颜,那些雨水的拍打,汗水的滑落都幻化成水中的精灵在空气中逍遥。

 

 

我们不能流泪,因为你们是我读不尽的思念。你们的声音恰似悠远山谷中声声传来的黄鹂,在渡口的上空萦绕盘旋;你们的眼睛是会说话的水晶,每一颗都似落在玉盘中的粒粒珍品,在渡口的时空惬意正好;你们的微笑是蹁跹的落花轻点在水中的涟漪,敲打了时光,晕开了我的心房。思念是无尽的缘,看到你们,那些曾经的尘满客袍顿时遗忘在天际。

 

我们不能流泪,因为我要把最可爱的你们慢慢地在远方与人诉说。我们那儿的教室很小很小,只有两座低矮的瓦房;我们那儿的路很小很小,却装满了我们厚厚的理想;我们的村子很小很小,却挤满了我们深深的彷徨。我们的个子很矮很矮,够不着爱的星空与银河;我们的家很远很远,爱的牵挂也越拉越长;我们走得很慢很慢,最远走不出旁边的城市,走不出贫困的桎梏,走不出危险的惊恐。

 

 

那我就与你握别吧,这个叫做渡口的地方,我们没有哭泣,我想我们就淡淡地来,淡淡地离开,把寂静留在了渡口的学校,把离别留给了最美的回忆。一封封的手写信幻化成我心田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成长;一句句老师再见顿时成为了最美的声响;一个个笑容都是最美好的时光里最愉悦的归属。那我就与你握别吧,我也即将踏上回家步伐,背上重重的行囊,把你们的思念带回家,那我就把回忆与祝福装进满满的袋子,因为我知道,未来,未来这里会再一次成为我出发的地方。